您好,欢迎访问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教学资源

土木水利

贵州民族大学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点立足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旨在培养掌握土木水利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与喀斯特生态环境领域紧密契合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本硕士点拥有“喀斯特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和“贵州省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部级重要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纵横项科研项目达50余项,具有试验场地2800m2,教师拥有注册岩土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师等执业资格。近年来,本硕士点相关学科发展迅速,高层次人才不断聚集,承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不断增加,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升。

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掌握土木水利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及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建筑建材、安全防护及生态环境等领域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结合国家及贵州发展需求,以培养“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产教融合育人计划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积极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培养专业型硕士生提供实践条件,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且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方向)

一、 培养目标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14年获批,2015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学生119人,共培养学生230人。2018年顺利通过硕士点合格评估。2019年调整专业名称为资源与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组。2022年学位点分为环境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领域,培养学院为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085701)与建筑工程学院(地质工程085703)。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需要,能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岩土体稳定性及工程治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灾害防治、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毕业生应掌握地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掌握地质工程领域常规实验及技术分析方法,能够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科研院校等单位从事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教学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研究

自然或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早期识别、风险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综合防控;边坡工程失稳机理、监测预警、防治措施及施工风险评估;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或地质环境问题的互馈作用机制、链生效应及风险防控;自然或人类活动诱发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机理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2.地震及地质灾害作用下工程结构防灾减灾研究

研究山区地质灾害与工程结构的相互作用;揭示地震及地质灾害作用下工程结构的损伤破坏机理;开展地震及地质灾害作用下工程结构的易损性分析;研究多灾害耦合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变规律;研究深度学习与数字化技术在工程结构灾变分析中的应用;揭示水(气)-土(岩)-结构耦合作用机制,研究水-土(岩)-结构(桩基础、锚杆锚索等)界面力学行为,开展基础设施长期服役性能评价及安全评估,研究基础设施破坏演化机理、灾害防控及预警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3.新型工程材料研发及其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开展固体废弃物和新型建筑材料的静动态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实验研究,分析材料的微细观损伤破坏过程、破坏特征及效应机理,研究复杂环境作用下工程材料的破坏预测、控制和治理等理论。研发环保型性复合材料,开展废弃物替代率、配合比、制备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现代复合材料增韧增强技术制备高性能工程材料。将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与区域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以满足地质工程、矿山工程等对新型材料的功能需求。

三、培养年限

本专业招生类别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生培养年限为3年,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各环节;学生也可申请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

采用“四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实践教学+职业培训+学位论文。

1.课程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其中公共学位课程(7学分)、专业学位课程(7学分)和专业选修课(需修满10学分)。总学分≥32,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4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和职业培训)不少于18学分。

2.实践教学。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置了多样化类型的实践方式,其中部分实践环节设置了柔性学分折算制度,对于必修实践环节必须获得柔性学分中的最低学分。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科研实训;校外实践;学术活动。

3.职业培训。在培养期间必须参与相关的职业培训,并取得1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方可毕业。同时,获得这些证书可以折算为相应的学分。